竹南鎮最初的發展起源於中港,
而中港是平埔族道卡斯社後壟五社之一的中港社所在地,
明末清初以閩南為主的漢人陸陸續續來到中港附近的三角店開墾,
在十八世紀的清朝古地圖裡已繪有平埔族人居住的中港社、漢人居住的中港庄、以及清軍駐紮的中港汛,
後來中港因為港口運輸及商業而發展成為北台灣的商業重鎮。
到了光緒年間,
因為中港位於竹塹城(新竹)的南邊,
竹南的名稱(竹南一堡)也開始出現在行政區域上。
日治時期,
中港溪的淤積造成了中港的沒落,
而縱貫鐵路的鋪設也使得三角店成為竹南一帶的商業中心,
之後甚至成為竹南的另一個名稱,
到西元1920年(大正9年),
三角店改名為竹南,
這個名稱就一直沿用至今。
因為竹南鎮的開發始於中港,
所以在中港老街一帶保留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古蹟建築,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中港慈裕宮。
慈裕宮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
又稱中港媽祖廟,
有"小湄洲"之稱。
明永曆12年(西元1658年),
漢人移民在中港溪旁的塭子頭建立小廟祭祀媽祖;
到了清乾隆48年(西元1783年),
遷至中港南門口並重建。
之後又因漳泉械鬥導致建築全毀,
因此遷至現址並於道光18年(西元1838年)完成重建至今。
慈裕宮年代久遠,
在清乾隆年間曾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並列為台灣三媽祖之一,
因此廟內留下不少珍貴的古蹟,
像是同治年間的台灣總兵武隆阿的"允王惟后"與福建巡撫岑毓英的"與天同功"匾額,
井井泉、石碑、石柱等。
▼慈裕宮前方停車場的簡介
▼慈裕宮平面圖
▼三級古蹟慈裕宮
▼慈裕宮的三川殿(前殿)及假四垂屋脊
▼清代匾額因為古物鑑定而暫時不對外展出
▼慈裕宮中埕與拜殿
▼慈裕宮正殿內的媽祖神像
▼慈裕宮後埕的清代石碑
▼淡水廳撫民同知(亦曾任鳳山知縣)曹謹書寫的中壠泉漳和睦碑(仿刻,非原石碑)
▼福建巡府徐嗣曾書寫之石碑
▼井井泉(劉銘傳率軍駐紮此地時開鑿的井)
▼慈裕宮的其他建築構件
▼慈裕宮前埕的日治時期建築
▼慈裕宮旁的中港老街
▼寫著"蕃社"(平埔道卡斯族的中港社)的門牌
▼中港老街上的陳家古厝
▼中港老街
檢視較大的地圖
- Mar 10 Sat 2018 23:56
苗栗縣竹南鎮中港慈裕宮~(三級古蹟/縣定古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