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3 台北市北門-承恩門一帶 7773.JPG
大學四年級的時候,
在成大電機系選修了一門通識課,
內容是在認識台灣/府城的歷史與古蹟,
授課的教師是歷史系的副教授何培夫先生。
有一次上課,
在投影片上列了全台的19處一級古蹟,
其中自己的出生地-台北市,
只有一處古蹟上榜,
就是位於台北車站與西門町之間的台北府城北門-承恩門,
當時心理想著"看來這座城門很厲害,是台北市唯一的一級古蹟"
那是第一次對這個城門的印象。

之後,
每當經過台北車站附近或是去漢口街、博愛路一帶的相機器材行逛時,
看到了躲在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橋)一側的北門,
總是忍不住的多看一眼,
尤其是在看過了新竹、台南、高雄左營、鳳山、恆春等古城門,
更覺得封閉型碉堡造型的北門更顯其獨特性。

到了民國106年的農曆過年後,
遮蔽著北門近40年的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橋)被拆除,
超過百年歷史的北門也找回了屬於自己的陽光與視野。

北門正式的名稱是承恩門,
西元1875年(光緒元年),
清朝批准了福建巡撫沈葆楨上奏之台北建府(一府三縣)的提案;
西元1882年(光緒8年),
台北府正式建城,
並於兩年後的西元1884年(光緒10年)完工,
當時是由台灣道道尹(亦稱道臺,台灣建省前的最高行政長官,建省後權力則次於巡撫)劉璈負責興建,
事實上他也是中法戰爭基隆之役中戰勝法軍的實際指揮官,
只可惜一個在台灣頗有治績、戰功的道尹最後卻被台灣巡撫劉銘傳誣陷而淪落至流放黑龍江並客死異鄉。
完工後的台北府城正門就是承恩門,
城門外圍本來還有方型的城牆(俗稱甕牆)加強防禦,
入口處上方寫著「巖疆鎖鑰」,
可惜甕牆已在日治時期被拆除。
除了北門,
另外還有三座主城及一座小城門,
分別是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
相對於其他台灣古城的城門皆屬於閣樓式門樓,
台北府城四個主要城門閣樓的最大特色就是屬於重防禦之封閉式碉堡式門樓。
台北市.jpg
台北府城的五個城門,
隨著時代的演進,
命運也大不相同。
首先是西門-寶成門,
是五個城門中唯一擁有最華麗的雙層閣樓,
日治時期因為台北市市街(區)改正,
西元1905年(明治38年),
跟著台北府城的城牆一起被拆除,
成為唯一一個完全消失的台北城門。
剩下的四個城門,
在西元1966年(民國55年),
當時的台北市長高玉樹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
一道完全缺乏史蹟維護與歷史觀念的政令,
三個台北府城城門,
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與南門-麗正門,
只在外觀上保留城門基座與拱門部分,
上層閣樓完全被拆除,
清朝時興建的閩南式建築風貌盡失,
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北方式建築及部分青天白日圖徽,
下場是不可逆的毀容半殘。
至於為何北門-承恩門在民國55年的那場台北城門災難中可以幸免於難呢?
某種程度而言,
可以說是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橋)救了北門,
因為當時在興建北門高架橋的計畫中是打算直接拆除北門,
北門可以說是被判了斬監候而放在原地等死;
到了民國65年北門高架橋開始施工後,
一些團體及學者出面為北門這座古蹟請命,
市政府在壓力下只好更改設計圖將路橋"路過"北門,
也因此被免除死刑的北門繼續在一條灰黑色的水泥建築陰影下苟延殘喘,
三不五時還要被貼滿一些寫著三民主義萬歲之類的標語。
到了民國106年北門高架橋拆除後,
北門終於爭取到了期待已久的日照權,
整個廣場也成為了台北市的一個新地標及觀光景點。
2017-12-23 台北市北門-承恩門一帶 7772.JPG
2017-12-23 台北市北門-承恩門一帶 7771.JPG
2017-12-23 台北市北門-承恩門一帶 7775.JPG
2017-12-23 台北市北門-承恩門一帶 7774.JPG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yuan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