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到源氏與平氏的由來,
就要先探討日本的姓氏由來...

早期大多數的日本人是沒有姓氏,
只有貴族、士宦、武士、富豪、商人、大地主等有財力或是權勢的人才有姓氏。
西元1870年(明治三年),
明治天皇為了徵兵、徵稅等需求,
頒布了"平民苗字容許令(平民苗字ヲ許ス)",
只是大部分的人早就習慣沒有姓氏的生活,
因此效果並不彰。
到了西元1875年(明治八年),
明治天皇又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称義務令",
這次是強制規定全國的百姓必須要有姓氏,
並要向所屬的政府登記申請戶籍,
因此老百姓才開始以職業、宗教、地名、居住地、動植物等相關事物來作為其姓氏。
所以現在只剩下日本的天皇與皇族沒有姓氏,
一方面他們被視為神明的後代,
另一方面,
日本的姓是由地位高的人賜予地位低的人,
而天皇是地位最高的人,
當然就沒有人可以賜予姓給天皇及其皇族。

日本早期的姓氏,
始於西元4世紀中期的大和政權成立。
這個政權主要由大王(おおきみ)家族、大和(やまと;現在的奈良縣)、河內(かわち; 大阪府的東南部)及其週邊的豪族所組成,
豪族便以根據地或是職稱來作為整個家族集團的稱呼,
而這個同族集團的名稱便是"氏"。
像是以地名為氏的葛城氏(かつらぎ)、蘇我氏(そが)或是以職務為氏的大伴氏(おおとも;執掌軍事)、物部氏(もののべうじ;執掌軍事)、中臣氏(なかとみ;執掌祭祀)、忌部氏(いんべ;執掌祭祀)等。
此外政權的領導人稱之為"大王(おおきみ)",
"天皇(てんのう)"的名稱要到七世紀以後才會出現。
大王會賜"姓"給這些豪族或是朝臣,
對象是以整個家族為主,
也就是祭拜相同的祖先與具有相同血緣關係的同"氏"團體,
因此"姓"所代表的意義便是一種職務及在朝廷社會的地位。
簡單的說,
"姓"可以看成是一種爵位的賜與。


"姓"採取的是世襲制度,
在大王所賜的"姓"裏,
最重要的有臣(おみ)、連(むらじ)、伴造(とものみやつこ)、国造(くにのみやつこ)等姓。
其中像是葛城氏、蘇我氏屬於"臣"姓,
而大伴氏、物部氏、中臣氏、忌部氏、土師氏(はじ)等則屬於"連"姓。
此外在"臣"、"連"裏勢力最大的豪族稱之為"大臣(おおおみ)"、"大連(おおむらじ)",
如擔任"大連"的大伴氏、物部氏,
或是擔任"大臣"的蘇我氏。

從這看來,
日本"氏"的範圍比"姓"大。
然而在古代的中國,
卻是"姓"的範圍比"氏"大,
舉例來說,
中國早期是母系社會,
所以古老的"姓"幾乎都是女字旁,
像是姜、嬴、姬、媯等,
之後因為封國或是地名而衍生出其他的氏,
如姜姓的盧氏、許氏、崔氏等;
嬴姓的秦氏、趙氏、蕭氏等;
媯姓的陳氏、田氏、袁姓等;
或是姬姓的魯氏、馮氏等。
所以中國是"姓"在"氏"之前,
而日本,
則是"姓"在"氏"之後;
也就是由"氏"所組成的團體,
以"姓"來規範其職務尊卑的制度便稱之為"氏姓制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yuan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