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85.JPG
清朝統治台灣,
從西元1683年(康熙22年)攻佔台灣到西元1895年(光緒21年)將台灣割讓日本,
共計212年。
在清朝攻滅台灣的鄭氏東寧王朝後,
西元1684年(康熙23年)設立台灣府,
其下統轄三縣,
分別是諸羅縣、台灣縣、鳳山縣,
當時的竹塹(新竹)屬於諸羅縣。
西元1723年(雍正元年),
彰化縣從諸羅縣分出,
竹塹(新竹)改屬彰化縣。
到了西元1731年(雍正9年),
再從彰化縣分出淡水廳,
其管轄的範圍從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基隆),
包含竹塹(新竹),
一開始廳治設在彰化縣沙轆(沙鹿)。
到了兩年後的西元1733年(雍正11年),
淡水廳治從彰化縣沙轆北遷至竹塹(新竹),
至此開始竹塹(新竹)成為了北台灣的政經文教中心。
西元1876年(光緒元年),
清朝政府在台北的艋舺設立台北府,
竹塹(新竹)在北台灣的政治地位才被台北所取代。
也因此清朝統治台灣的212年間,
有2/3的期間北台灣的政治中心是以竹塹(新竹)為主。

西元1733年(雍正11年),
淡水廳治從彰化縣沙轆北遷至竹塹,
清朝政府下令竹塹社道卡斯族人遷至北邊湳雅(現今新竹市舊社)後,
當時的淡水廳同知徐治民便在其原住地建立起淡水廳相關之行政軍事機關設施,
並於周圍種植刺竹圍成一圈竹牆作為簡單防禦之用,
分別於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開一個出入口,
這也是最初的竹塹城。
西元1806年(嘉慶11年),
淡水廳同知胡應魁將幾乎枯朽消失的竹塹城刺竹牆改建成土城牆。
到了西元1827年(道光7年),
前來竹塹巡視的閩浙總督孫爾準在當地進士鄭用錫的建議下,
呈文朝廷將竹塹城改建為堅固的磚石城牆及城門,
在獲得批准後於隔年開始建造,
並以城隍廟為中心建立起周長2.75公里、高4.8公尺(不含將近1公尺的垛牆)的城牆,
共開四個城門,
分別是東門-迎曦門、西門-挹爽門、南門-歌薰門、北門-拱宸門,
各城門皆有建造砲台並於周圍開鑿護城河,
於西元1829年(道光9年)的秋天完工,
取名為淡水廳城,
亦稱之為竹塹城。
之後因鴉片戰爭發生英國軍艦侵擾竹塹南邊的大安港(台中大安溪與大甲溪之間的海港)事件,
西元1841年(道光21年),
時任淡水廳同知曹謹與仕紳為了加強防禦又在竹塹城外再加上一圈土牆,
並再設立八個城門。
西元1876年(光緒元年)台北設府,
淡水廳統轄的區域重新劃分成台北府、淡水縣、新竹縣與基隆廳,
台北府管轄淡水縣、新竹縣、基隆廳與宜蘭縣,
原來屬於淡水廳的台北升格城為台灣第二個府並取代竹塹成為北台灣的政治中心,
而竹塹改名新竹(新的竹塹),
竹塹城則改名為新竹縣城。

西元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
在馬關條約中清朝將台灣割讓日本,
因此日本派軍隊來接收台灣。
5月29日,
大日本帝國近衛師團搭乘著軍艦於基隆澳底登陸上岸,
10天後的6月7日幾乎兵不血刃地拿下台北城,
之後軍隊開始南下進攻桃園、新竹,
當時新竹城一帶的守軍是總兵吳光亮、新楚軍副將楊載雲、新竹縣知縣王國瑞、義軍姜紹祖、吳湯興、徐驤等人,
6月22日阪井大佐率領的日本軍隊從中壢出發,
攻下大湖口、長崗(今湖口鄉東北區域)後再渡過鳳山溪攻下頭前溪北岸的新社(今竹北車站西邊)、南岸的舊社(今新竹市中心北邊),
並往東攻下金山面(今新竹科學園區一帶),
形成新竹城東面與北面被日軍包圍,
當天下午日軍對新竹城發動猛烈攻擊,
城牆在砲火中被炸毀,
新竹縣知縣王國瑞先從北門撤出,
總兵吳光亮棄守新竹城並與吳湯興等人往南撤退至山裏,
姜紹祖、鐘石妹、徐驤等義軍則從大湖口徹至北埔、樹杞林(今竹東鎮),
新竹城被日軍占領,
但這只是之後慘烈新竹城攻防戰的開始。
之後清軍與義軍以打游擊戰的方式襲擊佔領新竹城的日軍甚至計劃收復新竹城,
其間也發生了許多慘烈的戰役及可歌可泣的事;
像是北埔天水堂的姜紹祖於7月10日在今新竹市動物園附近(枕頭山)被俘,
隔日服毒自殺,
現今北埔老街旁的秀巒公園內樹立著烈士姜紹祖先生成仁紀念碑;
新楚軍副將楊載雲於8月9日戰死於新竹南邊的苗栗頭份,
其墓在頭份市已成為楊統領廟;
在新竹科學園區台積電八廠附近有一座小山名為五步哭山,
其名稱源自於抗日義軍浴血奮戰、死傷慘烈之哀嚎聲。
從6月22日日軍攻下新竹城,
超過了一個月的新竹城攻防戰及游擊戰,
隨著近衛師團主力及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7月31日抵達新竹,
為了保持戰力抗日清軍及義軍陸續撤到苗栗、台中後,
乙未戰爭中新竹城一帶的戰事才終於告一段落。

新竹在換成了日本人統治之後,
清代的城池已經不再具備戰略價值,
加上老舊城牆漸漸成為市區發展的阻礙,
因此新竹城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西元1902年(明治34年),
除了已經被大火燒毀的北門,
剩下的南門、西門及城牆因市區改正而被拆除,
只剩下東門被保留下來。

西元1945年(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戰敗,
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
新竹城又見證了一次改朝換代,
只是在西元1947年(民國36年)的2月28日發生的二二八事件,
新竹城又再一次的面對戰役的血淚生死,
3月2日在新竹城東門附近的旭町橋一帶發生憲警以機槍掃射集結民眾,
之後國軍在新竹的清鄉行動又造成更多人民的傷亡。
到了5月中旬,
新成立的省政府主席宣布解除台北與基隆的戒嚴並停止各地清鄉行動後,
二二八事件才算告一段落。西元1985年(民國74年),
僅存下來的竹塹城東門被列為二級古蹟,
西元1996年(民國85年),
行政院文建會通過「東門城廣場整修案」,
並將其命名為「新竹之心」,
隔年當選的新竹市長蔡仁堅接手此計畫,
將竹塹城東門及僅存的部分護城河整修並打造成提供休閒及文化表演的廣場。
現在以竹塹城東門為主的東城門廣場,
不僅是新竹的重要地標,
也是台灣少數仍可以讓民眾繼續使用的「活」城門。

▼地圖上淡水廳竹塹城的實際範圍與各城門及護城河位置, 竹塹城中心為都城隍廟
新竹市.jpg
▼淡水廳竹塹城與台灣其他城的範圍大小比較
台灣西部清代府縣廳古城面積比較圖.jpg
▼竹塹城東門為主體的新竹之心廣場, 也是新竹市中心唯一的圓環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879.jpg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802.JPG
▼圓環的廣場可透過兩側護城河的地下道進入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90.JPG
▼廣場內的船首石,為竹塹城護城河橋墩結構之遺跡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89.JPG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88.JPG
▼竹塹城東門-迎曦門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865.jpg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91.JPG
▼迎曦門上所刻之「道光戊子季冬(西元1828年,道光8年)」、「署同知李慎彝監造」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92.JPG
▼淡水廳竹塹城東門-迎曦門之簡介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93.JPG
▼竹塹城東門之「新建臺灣府淡水廳城碑記」石碑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95.JPG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96.JPG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97.JPG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98.JPG
▼廣場地下道出口為昔之竹塹城護城河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801.JPG
▼淡水廳竹塹城西門-挹爽門之舊址於中山路與勝利路、集賢街交叉路口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84.JPG
▼淡水廳竹塹城西門-挹爽門之舊址簡介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83.JPG
▼淡水廳竹塹城南門-歌薰門之舊址位於林森路與勝利路交叉路口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81.JPG
▼淡水廳竹塹城南門-歌薰門之舊址簡介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80.JPG
▼淡水廳竹塹城北門-拱宸門之舊址位於北大路與北門街交叉路口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77.JPG
▼淡水廳竹塹城北門-拱辰門舊址簡介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78.JPG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776.JPG
▼新竹都城隍廟與竹塹城東門之間的暗巷仔(清朝的竹塹城的商業街;今東前街36巷)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803.JPG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804.JPG
2018-09-30 新竹市城門 5805.JPG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chiyuan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