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東的鹿野,
日治時期是個重要的日本移民村,
在當時的名稱是龍田村。
西元1915年(大正4年)的冬天,
第一批從日本來的季節移民(隔年春天日本回暖後就會離開台灣回去日本)開始遷入龍田村,
主要是種植甘蔗,
之後龍田村陸陸續續發展成具有千人規模的移民村。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廟宇;
西元1923年(大正12年),
由台東製糖會社出錢,
龍田村的日本移民出力,
在龍田村北方的山腳下舉行了鹿野神社的鎮座儀式;
西元1931年(昭和6年),
鹿野神社遷移到現今的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在台灣的神社幾乎是遭受到拆除破壞的命運,
鹿野神社也不能倖免,
長久以來只留下了水泥的神社基座。
西元2012年鹿野鄉公所為了回復當時移民村的一些風貌,
向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出在既有基座上重建神社的方案,
通過提案後於西元2014年開始重建工程,
在日本宮大工的工匠協助下,
鹿野神社也在西元2015年10月28日舉行了揭幕儀式。
鹿野神社在社格上屬於無格社,
奉祀的神跟大多數台灣的神社一樣,
主要是開拓三神(日治時代在新領土上最常被祭祀的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平定台灣之神)。
神社的建築形式上算是神明造(しんめいづくり;如伊勢神宮),
跟流造(ながれづくり)的桃園神社風格迥異。
在切妻式破風的屋脊上可以看見像是剪刀般的千木與平行排列的鰹魚木,
至於鳥居的形式則是屬於神明鳥居(通霄神社、汐止神社、台中神社等或是日本的靖國神社)。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