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了八年的新竹,
除了學了一些客家話及更了解客家歷史文化外,
讓我比較深刻的就是客家飲食。


跟待了八年的台南府城相比,
客家飲食比較油膩,
味道也比較重鹹、酸、及偏辣,
有時還會配上一些特有的桔醬,
或是一些醃漬的薑、酸梅、醬瓜、梅乾菜、酸菜等,
常吃的客家菜有客家小炒(豆干肉絲乾魷魚蔥)、炒粄條、五更腸旺、薑絲大腸、梅干扣肉白、斬雞配桔醬等。
而擂茶配上麻糬也是客家飲食裏的一項重要特色。


而南部的飲食比較甜,
一些湯類的做法習慣上都會勾芡,
而且因為靠海的關係,
食材上比較會用一些新鮮的海鮮,
像是土魠魚、虱目魚、火燒蝦、蚵仔、鱔魚等。
此外同樣是碗粿、肉粽、菜包、湯圓等,
兩地在做法、材料、口感、及味道上也都有很明顯的差異。


而這種差異,
我想...應該是跟地理環境、生活、與文化傳統有關~
客家人因為早期住在丘陵的地形,
生活條件比較不是那麼好,
加上刻苦耐勞的個性,
因此在飲食上口味較重,
也就是一點點菜就可以配上一堆飯。
此外在地緣上也不像大部分河洛人(尤其是泉州裔)都居住在海邊,
因此食材上就算有用到海鮮,
主要是以乾魷魚、魚乾等為主~
另外為了讓食物保持較久,
習慣上也會醃漬一些黃瓜、蘿蔔、卦菜、長豆、筍子、豬肉等。


其實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住在台灣上的人們也都差不多可以算是豐衣足食,
至於前人刻苦耐勞與利用環境資源所產生的飲食文化,
也隨著代代相傳成為地方的特色與傳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yuan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