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時,
法國、俄國、德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出現了反猶太主義,
也因此加深了猶太人的危機意識。
幾十年後的19世紀末,
歐洲的猶太人開始鼓吹錫安主義運動(Zionism Movement),
也就是要復國就必須先回國,
回到他們祖先的地方-巴勒斯坦(迦南地)。
至於錫安的名稱由來,
是源自於耶路撒冷的錫安山,
意即猶太人要回歸到耶路撒冷的錫安山。
此外猶太人也深信著救世主彌賽亞會終會降臨到人間並帶領著猶太人復國。
因此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便開始陸陸續續地移居到耶路撒冷一帶。
西元1898年,
一位在奧地利從事記者及出版商的猶太人在瑞士召開了第一屆錫安主義大會。
錫安主義運動也開始引起了國際間的注意,
到了西元1917年,
英國的外交大臣A.J.貝爾福代表政府發表了"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並表達支持之意,
隨後包括美國在內的協約國主要成員也表示跟進贊同。
然而在這宣言的背後也隱藏著英國想要侵佔巴勒斯坦的野心。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六百多萬的猶太人慘遭德國納粹的集體屠殺,
這項前所未有的人類暴行不但引起了國際間的同情,
也更堅定了猶太人建立自己國家的決心。
因此到了西元1948年,
聯合國終於通過決議案,
將巴勒斯坦分為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分治的兩個獨立國家。
亡國了兩千五百年的猶太人,
終於奇蹟式的在巴勒斯坦地區成功地復國。
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於猶太人本身的堅定信仰及其決心,
加上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被屠殺所造成的國際同情,
還有英國對於其所委任託管的巴勒斯坦地區問題處理失當,
以及歐洲國家為了解決國內的猶太人問題等因素。
所以才能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
又看到了以色列的大衛之星旗幟飄揚著。
然而,
也因為巴勒斯坦地區一千多年來都住著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
因此週遭的阿拉伯國家及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當然堅決反對以色列建國,
然而;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的態度卻總是偏袒以色列,
一方面是為了建立其在中東的勢力及維持本身的利益(尤其是石油),
另一方面在英美的猶太人也透過政商勢力去影響著英美政府的態度及政策。
也因此演變成中東的阿拉伯人仇視以色列及英美等國家,
而以色列人對於周遭鄰國的強硬態度更加深了這種宗教及種族間的對立。
所以以色列獨立後的8個小時,
便爆發了第一次的中東戰爭,
一直到現在,
每天總是有著層出不窮的以阿衝突。
甚至演變成阿拉伯人對於西方國家的恐怖攻擊行動。
事實上,
猶太人跟阿拉伯人的血緣相近,
猶太人的希伯來語與阿拉伯語同屬於閃米特語系。
甚至可蘭經裏也提到了阿拉伯人是亞伯拉罕的後代,
而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對於猶太人也遠比歐洲的基督徒來得寬容許多,
在土耳其、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也鮮少有被迫害的事件。
到了近代的19世紀後,
西方的歐美列強開始介入猶太人的問題,
以阿之間的衝突也在這些國家的野心之下變得越來越複雜。
耶路撒冷的哭牆,
也就是第二聖殿被毀後所遺留下來的西牆,
一直以來,
總是猶太人禱告及哭訴心中苦難的神聖地方,
而哭牆的上方,
是伊斯蘭教著名的圓頂清真寺,
尤其是金色的圓頂總是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曾經;猶太人跟阿拉伯人能夠和平的相處,
彼此也能夠互相的包容。
而到現在的一百多年來,
卻演變成如同仇敵,
彼此之間相互的殺戮及報復的仇恨也越來越難以化解。
總而言之,
猶太民族是一支充滿著智慧;
信仰堅決;
並嚴格遵守著聖經及上帝指示與預言的民族。
然而;若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反而表現出一種固執與狹隘的精神;
或者是說有著嚴重的排他性與缺乏包容的心胸。
此外;歷經了千辛萬苦才終於復國成功,
也因此讓以色列人對於國家及民族的感受也遠比其他國家來得強烈,
然而卻也演變成敏感緊張甚至是一種報復性的侵略。
而其所倡導的錫安主義,
也轉變成另一種極端的種族主義。
到了後來,
甚至還主張將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趕出這塊土地。
所以;西元1975年,
聯合國大會將錫安主義視為種族歧視政策。
是故;或許猶太人堅守著所信仰的信念,
但相對的;也就選擇了他們所必須面對的命運甚至是衝突紛爭。
當然在形勢的轉變之下,
猶太民族也從以前的受害者角色,
逐漸演變成加害者的角色,
尤其是巴勒斯坦及以色列佔領區的阿拉伯人感受最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