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前參觀開羅的埃及博物館,
一樓陳列著一塊不起眼的石碑,
其名稱是羅塞塔石碑(Rosette Stone)。
這也是整個博物館內唯一的石膏複製品,
真正的羅塞塔石碑目前在大英博物館內。
而這塊石碑也總是令人好奇,
為什麼埃及博物館的文物那麼多,
卻要展示一塊複製的石膏複製品?
事實上這塊石碑對於埃及文字的破解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若是沒有這塊石碑的發現,
要解讀埃及文字可能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至少...會比現在難上許多。
因此在大英博物館,
羅塞塔石碑是館內的重要鎮館之寶。
而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
雖然只是一塊石膏的複製品,
但仍跟其他著名的法老木乃伊、Tutankhamun的黃金面罩、那爾邁石板等有著幾前千年歷史的文物一起陳列。


這塊石碑的發現,
本身也充滿著戲劇性。
西元1798年,
法國的拿破崙軍隊擊潰埃及的土耳其軍隊並攻佔開羅與亞歷山卓等大城。
幾個月後,
換成英國的艦隊進攻尼羅河三角洲,
而當時駐守在埃及的法國軍隊軍隊為了阻擋英國艦隊登陸埃及,
便在尼羅河三角洲北方的羅塞塔村(Rosette )建立起防禦工事。
然而就在挖地基的過程中,
士兵敲破了一道原本是土耳其人所搭建的要塞矮牆,
無意間也發現牆內有一塊高約1.2公尺的黑色玄武岩石碑。
當時的指揮官剛好粗通希臘文(他也是埃及研究所的院士),
因此看到上面的古希臘文後,
他發現這是一塊古埃及王朝托勒密五世的詔書,
並以三種文字,
也就是古埃及聖體文(Hieroglyphic; 埃及象形文)、古希臘文、古埃及俗體文(Demotic; 埃及草書)書寫,
隨即便被運送到開羅的埃及總部研究。
一年多後法軍戰敗,
這塊石碑於西元1802年成為戰利品而送運至英國的倫敦。


因為這塊石碑同時以三種文字書寫,
其中古希臘文在當時已經算是可以解讀的文字,
加上研判三段文字的內容應該是一樣的,
因此這塊石碑的發現在當時就被認為是破解古埃及文字的重要關鍵。
所以從西元1799到1822年間,
各國學者都希望藉著這塊石碑破來解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其中最後成功的是法國的天才學者商博良(尚波里庸 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1790~1832),
他逐步整理出埃及文字的二十四個表音符號,
並找出古埃及文語法的及拼音的規則。
附帶一提的,
以前高中物理曾學過的楊氏(Young)雙縫實驗,
其實驗內容主要是在說明光的波動特性
而提出這個理論的英國科學家-湯瑪斯.楊(Thomas Yong 1773~1829),
本身除了是一位非常傑出的物理學家及醫生外,
另一方面他也是非常傑出的語言學家,
有一段期間他一直是商博良的最主要競爭對手。



也因為商博良及後世學者持續研究,
現在古埃及文的內容大致上是可以解讀的。
而埃及文字主要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音符號(Phonetic signs)>
共有二十四個字元,
每個字母有著獨立的發音,
就像是英文字母一樣,
其發音方式主要是來自於埃及的科普特語與當地的一些方言。
因為古埃及語言已經失傳很久,
所以這些發音也只能近似古埃及文的讀音。
若是有去過埃及旅遊,
當地的店家常常會為顧客製作繡著埃及象形文字的衣服,
這些字就是表音符號,
通常都會依照顧客提供的英文字母找出對應發音的埃及象形文字。



<第二部分:音節符號(Syllabic signs)>
目前已知的有七百多個字元,
發音時有自己的獨立規則,
是古埃及文最複雜的文字。


<第三部分:表意符號(Determinative signs)>
通常不發音,
但會因為出現的位置而變成表音符號,
目前數量上還沒有一個較確定的數字。


附上兩組埃及象形文字組成的法老名字,
底下的字母是相對應的希臘文字,
至於名字套上橢圓框框表示這是法老王或是神。
而這兩組文字也是當初商博良最先辨認出來的埃及法老名字,
分別是托勒密(ΠΤΟΛΕΜΑΙΟΣ)與克麗歐佩脫拉(ΚΛΕΟΠΑΤΡ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yuan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