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時候,
曾在家裏水彩練習時畫了土耳其總統凱末爾。
揚起的眉毛、碧藍色的眼珠、高挺的鼻樑、緊閉的雙唇,
一種剛毅的神情也讓我拿起畫筆練習了他的畫像。
十八年後,
也終於有機會去他的陵寢,
位於土耳其首都安卡拉(Ankara)的凱末爾陵墓。

早期土耳其人跟日本人類似,
就是百姓幾乎都沒有姓氏,
直到西元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
政府規定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姓氏,
這時土耳其人才開始有專屬於自己的姓名。
凱末爾的全名是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
穆斯塔法(Mustafa)是他原本的名字,
12歲進入幼年學校後,
一位跟他有著相同名字的老師因為看他數學成績優異,
因此就給他取了個名字凱末爾(Kemal),
阿拉伯語的意思是完善的,
所以這時他的名字就變成凱末爾再加上穆斯塔法。
至於阿塔土克(Atatürk),
則是西元1934年土耳其國會賜與他的姓氏,
Ata是土耳其語"父親"的意思,
türk則是"土耳其"的意思,
因此阿塔土克(Atatürk)就是指土耳其人之父。
對於土耳其人而言,
他們會尊稱他為阿塔土克(Atatürk),
至於凱末爾,
則是外國人習慣的使用稱呼。
類似的例子在台灣也看得到,
像是孫文(孫中山),
在教科書上或是許多人就直接以國父來尊稱之。

凱末爾的出生地位於現在希臘境內的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
他在此地至少生活了十幾年。
不過就像是許多土耳其人一樣,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是在跟希臘對抗,
凱末爾甚至成為希臘的剋星,
在幾次決定性的戰役中擊潰希臘軍隊,
並成立了土耳其共和國。

對於土耳其人而言,
凱末爾可以說是真正的民族救星。
二十世紀初,
昔日強盛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面臨歐洲列強瓜分,
短短一百年間,
喪失了東歐、巴爾幹半島、北非、埃及、西亞等大片領土,
甚至伊斯坦堡、伊茲米爾等大城及半個小亞細亞都淪歐洲列強的勢力範圍。
而鄰近的國家,
像是希臘、亞美尼亞等國家也對土耳其發動侵略戰爭並佔領部分領土。
這時土耳其的處境,
比起清朝末年所遭遇的列強瓜分還要來得悽慘,
幸運的是土耳其在這樣的存亡之際時出現了凱末爾。
西元1915年,
他指揮土耳其軍隊在著名的加里波利之戰(又稱為恰納卡萊海峽之戰)中擊退了英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等聯軍。
隔年八月,
他又擊潰俄國軍隊,
收復土耳其東部凡湖的西邊的比特利斯和木施。
西元1921年,
凱末爾親自率領六萬土耳其軍隊在沙卡拉河(Sakarya Nehri)抵抗希臘的十二萬大軍,
戰況慘烈的程度讓他被流彈打斷一根肋骨,
經過22天的激戰,
希臘被擊潰敗逃。
幾天後,
凱末爾被土耳其國民大會加封為加吉(Gazi)並進升為大元帥。
1922年8月26號清晨,
凱末爾對佔領土耳其西邊的希臘駐守軍隊發動突擊,
因為是土耳其總司令凱末爾對上了希臘總司令特里寇皮斯,
所以又稱之為總司令之戰,
歷經了五天戰鬥,
希臘軍隊慘敗,
總司令特里寇皮斯也兵敗被俘。
之後凱末爾乘勝追擊,
接連收復土耳其第三大城-伊茲米爾、布爾薩等西部大城。
到了9月18日,
希臘軍隊終於完全被逐出小亞細亞。
法國、英國、義大利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看到土耳其氣勢銳不可當,
因此出面調停並召開木當亞停戰協定,
裡面主要內容是希臘軍隊撤出歐洲東部的東色雷斯區域並歸還給土耳其,
此外協約國也將之前佔領的伊斯坦堡與恰納卡萊海峽地區移交給土耳其。

西元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蘇丹被廢除,
立國六百三十三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告結束。
11月20號土耳其、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希臘、羅馬尼亞等國在瑞士舉行洛桑和會,
洛桑合約的簽訂使土耳其人獲得了完全的自主與獨立。
西元1923年10月2日,
最後一批協約國部隊在向伊斯坦堡的朵瑪巴切皇宮(Dolmabahçe Palace)土耳其國旗行禮後離去,
淪陷五年的伊斯坦堡終於回歸土耳其人的懷抱。


10月13日,
在外交部長伊諾努(Mustafa İsmet İnönü)的建議下與戰略考量下,
決定以安卡拉定為共和國的新首都。
10月29日,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凱末爾當選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

凱末爾在帶領土耳其人抵抗列強侵略並從戰敗中重新站起來以後,
接著開始進行土耳其的改革計畫。
首先他先廢除"國教為伊斯蘭教"的憲法條文,
並關閉修道院、廢除宗教學校、宗教法庭、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哈里發等,
可以說是徹底與伊斯蘭教畫清界線。
種種的措施在整個伊斯蘭教世界裏可以說是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
因為數百年來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哈里發都是由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兼任,
加上土耳其人有九成九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因此這樣絕無僅有的改革在一開始面臨了許多的反彈,
然而新的憲法也讓土耳其在法理上已不屬於回教國家。

在廢除保守的守舊思想與制度後,
他又推行一系列的西化改革運動,
以歐洲瑞士的法律為基礎,
制定新民法,
不論男女貧富一律擁有平等的地位。
女性的地位也因此獲得提升,
伊斯蘭婦女從此不必被強迫戴上頭紗,
一夫多妻制的伊斯蘭教傳統被取消,
法定年齡的婦女也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另外一直使用的伊斯蘭曆法也被廢除,
並採用西法的曆法與休假制度。
為了讓土耳其與西方文字能夠接軌,
凱末爾推行使用拉丁字母來創立土耳其新字母,
取代使用了六百多年的阿拉伯文。
在衛生方面,
創建了紅月協會與醫院診所。
事實上紅月協會就是紅十字會,
只是當初十字軍東征攻打的對象就是土耳其與伊斯蘭世界,
因此土耳其不願意採用紅十字這個名稱。

在完成了安內壤外並進行了一連串的政治改革後,
西元年1938年11月10日,
凱末爾病逝於伊斯坦堡的朵瑪巴切皇宮,
享年57歲。

凱末爾在西元1923年後一直到1938年逝世的這十幾年間,
他可以說是以軍事強人的型態控制著土耳其政府,
他的權力幾乎不受限制,
加上善於利用媒體宣傳,
因此得以連任總統直到病逝。

此外他強調土耳其民族的主體性與認同,
因此對於一些少數民族,
如庫德族人、亞美尼亞人等文化及語言就不被尊重甚至被壓迫。

然而凱末爾帶著土耳其人成功抵抗列強並擺脫舊思維,
走向獨立民主與進步改革的方向,
光是這一點就足以令他名留青史與受人景仰。

即使到現在,
土耳其人對他仍是非常的尊敬與愛戴,
在錢幣上或是許多城市都有他的雕像,
而幾乎每戶人家也都會在家中懸掛著他的照片或是肖像。


凱末爾死後,
他的遺體安葬在位於安卡拉山丘上的凱末爾陵墓。


整座陵墓的型式簡單宏偉而肅穆,
眾多列柱形成的四個方向迴廊圍出一個四方形的廣場。


石獅大道上的24隻石獅造型則是源自於西台帝國,
代表著權勢與力量。

陵墓兩側陳列著凱末爾的遺物,
裡面還有一張蔣介石委員長寄給凱末爾的黑白照片。
視聽室內不斷撥放凱末爾生前演講的聲音,
透過圖畫及雕像介紹他參與的戰役狀況及其他重要的政治人物。
凱末爾陵墓對面的迴廊下還有一個小的石棺,
裡面長眠的就是土耳其第二任總統及他的長年革命夥伴-穆斯塔法.伊斯麥特.伊諾努(Mustafa İsmet İnönü)。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yuan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