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91年之前,
歐洲巴爾幹半島上曾經有個台灣面積七倍大的國家,
人口將近兩千三百萬(西元1983年的統計),
組成的民族主要是以斯拉夫人為主,
相對於東北邊的東斯拉夫人(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與西北邊的西斯拉夫人(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而言,
位在南邊巴爾半島的斯拉夫人也就稱之為南斯拉夫人,
也因此其組成的國家便以"南斯拉夫"為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個國家選擇了共產制度,
在狄托(Josip Broz Tito;西元1892年~1980年)恩威並施的強勢領導下,
這個由五個不同斯拉夫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倒是能彼此凝聚共識並和平相處,
而南斯拉夫也成為東歐甚至是當時共產世界中比較自由及富裕的國家。
然而西元1980年狄托在盧布爾雅那病逝後,
這五個民族之間的衝突與對立便浮上檯面,
其中在南斯拉夫聯邦內最富裕的斯洛維尼亞與跟塞爾維亞人有著長年恩怨的克羅埃西亞首先發難,
這兩個共和國於西元1991年6月25同時宣佈獨立,
當然塞爾維亞人主導的南斯拉夫聯邦不可能允許有分離主義的出現,
因此南斯拉夫聯邦的軍隊開始與這兩個國家發生戰爭。
由於位在南斯拉夫西北部的斯洛維尼亞沒有與塞爾維亞國境相接壤,
加上境內民族超過八成是斯洛維尼亞人,
所以與南斯拉夫聯邦的戰爭只有十天就結束,
之後斯洛維尼亞政府於7月8日發表勝利宣言,
並成為南斯拉夫邦聯中第一個成功獨立的國家。

盧比安納(Ljubljana)是斯洛維尼亞的首都,
人口將近30萬,
是歐盟國內最小的首都,
地處於阿爾卑斯山山腳下的河谷盆地,
兩千年前的羅馬人就曾在此建立殖民地。
西元六世紀,
屬於斯拉夫人的一支斯洛維尼亞人遷入此地,
九世紀時臣服於鄰近的法蘭克帝國並接受基督教的信仰。
十四世紀後開始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
盧比安納也在中世紀晚期成為斯洛維尼亞的文化中心;
西元1809年~1813年之間,
盧比安納曾被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透短暫佔領;
在拿破崙失勢後又回歸於哈布斯堡的奧地利/奧匈帝國統治。
西元1918年奧匈帝國瓦解後,
盧比安納是南斯拉夫王國/聯邦共和國的斯洛維尼亞首都,
西元1991年斯洛維尼亞因為爭取獨立而與南斯拉夫聯邦爆發十日戰爭,
在南斯拉夫人民軍撤退後,
斯洛維尼亞成為南斯拉夫第一個獨立的國家,
而其首都仍是盧比安納。

盧比安納曾在西元1895年遭受到6.1級的大地震,
許多建築嚴重毀壞,
重建的建築採用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風格(源自於法國巴黎;盛行於西元1890年~1910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整個城市由出身於盧比亞納的建築師普雷契尼克(Jože Plečnik; 西元1872年~1957年) )再進行改造,
新改建或是增建的建築也與原有巴洛克及新藝術風格的建築取得和諧與協調。

▼通往盧比安納城堡纜車旁建築與廣場

▼聖尼古拉大教堂的鐘樓與街道

▼聖尼古拉大教堂的鐘樓與街道

▼聖尼古拉大教堂的銅門(紀念教宗洛望保祿二世於西元1996年造訪所建)


▼聖尼古拉大教堂的內部

▼盧比安納的市政府廣場

▼盧比安納的市政廳

▼盧比安納的羅巴水池

▼三重橋(中央的橋建於西元1842年;外側兩座威尼斯風格由普雷契尼克於1931年設計)

▼方濟會報喜教堂與三重橋(外側威尼斯風格由普雷契尼克於1931年設計)

▼方濟會報喜教堂(始建於西元1646年;現在外觀是重建於西元1895年)

▼普雷雪倫紀念雕像
(Preseren Moonument; 設計於西元1905年, 紀念詩人法蘭斯.普雷雪倫(西元1800-49))

▼普雷雪倫紀念雕像與右側的烏爾班宮殿(建於西元1903年;分離主義建築風格)

▼盧比安納屠夫橋上的愛情鎖與雕像




▼盧比安納屠夫橋的雕像


▼盧比安納的普雷契尼克拱廊

▼盧比安納的飛龍橋


▼盧比安納河畔的普雷契尼克拱廊

▼盧比安納的中央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yuan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