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地內哥羅共和國,
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的西南部,
面積不到台灣一半的歐洲小國,
曾經是南斯拉夫聯邦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
在1990年代,
正當南斯拉夫聯邦六個加盟共和國中的四個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馬其頓)紛紛獨立,
像是兄弟般的塞爾維亞與蒙地內哥羅仍繼續苦撐名為南斯拉夫的這個空殼;
事實上這六個加盟共和國區域所用的"南斯拉夫"名稱可追溯到西元1918年,
當時塞爾維亞國王彼得一世在此區域宣布成立"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
西元1929年,
彼得一世之子塞爾維亞國王亞歷山大一世更建立獨裁,
將王國的名稱改為"南斯拉夫王國",
這也是歷史上首次以"南斯拉夫"為名稱的國家,
這個名稱雖然維持到西元1945年,
但實際上在西元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納粹德國、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聯合入侵佔領後就名存實亡,
同盟國承認的南斯拉夫王國國王彼得二世也只能流亡海外。
到了西元1945年德軍撤出南斯拉夫,
控制著南斯拉夫的共產黨領袖狄托(Josip Broz Tito)罷黜君主制,
南斯拉夫王國名稱也因此消失;
隔年南斯拉夫憲法的制定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國聯邦,
西元1963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然而西元1980年狄托逝世,
在1990年代四個加盟共和國獨立脫離南斯拉夫後,
剩下的兩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與蒙地內哥羅也在西元1992年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
到了西元2003年,
使用了約74年的南斯拉夫國名終於從歷史上消失,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更名為塞爾維亞與蒙地內哥羅,
三年後的西元2006年5月21日,
靠海的蒙地內哥羅透過公民投票獲得獨立,
塞爾維亞也因此成為內陸國。

蒙地內哥羅的英文名稱是Montenegro,
Monte是山,
negro則是黑色的意思;
因此像是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就翻譯成黑山共和國。
這個小國人口只有將近七十萬,
人民平均所得只有台灣的約1/3,
目前雖然不是歐盟的一員,
但在貨幣上卻是使用歐元。

蒙地內哥羅境內有兩座世界遺產,
其中位於南邊緊鄰著亞得里亞海的科托爾峽灣(The Bay of Kotor);
因為保有許多中世紀建築與位處於歐洲最南的峽灣,
在西元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從科托爾峽灣進來古城的遊艇

▼科托爾古城上的威尼斯共和國飛獅圖騰


▼科托爾古城西側的靠海城門(建於西元1555年威尼斯共和國統治時期, 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風格)


▼科托爾古城旁的威尼斯共和國時期構築的防禦城牆與堡壘



▼科托爾聖約翰山(St. John Mountain)古城牆與東正教式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Remedy )


峽灣內的科托爾(Kotor)古城內最著名的建築物莫過於科托爾大教堂(Kotor Cathedral),
因為是紀念聖人Tryphon,
所以又稱為聖Tryphon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Tryphon)。
這座羅馬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建於西元1166年,
西元1667年在一場大地震後嚴重受損,
然而西元1979年的大地震更是讓這座教堂被破壞殆盡。
之後在路續的修復之下這座教堂又回復到原有羅馬式建築風格的外觀,
比較特別的是因為左右兩個鐘塔修建的期間不同,
因此在外觀上也有所差異(左邊是西元809年;右邊則是西元2009年)。
▼科托爾大教堂(聖Tryphon大教堂)

▼聖路加教堂(Crkva Sv. Like; 建於1195年, 塞爾維亞東正教堂)

▼聖尼古拉教堂(Crkva Sv. Nikole; 建於二十世紀初, 新拜占庭式塞爾維亞東正教教堂 )

▼武器廣場(Square of Arms; Kotor's Main Square)

▼武器廣場的拿破崙劇院(Napoleon's Theater)

▼武器廣場的鐘塔(Clock Tower)

▼武器廣場旁的恥辱之柱(Pillar of Shame)

▼海事博物館(Pomorski Muzej; 建於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建築)

▼PIMA 家族的宮殿(Pomorski Muzej; 建於西元1667年)
▼科托爾飯店(Kotor Hotel)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yuan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